近日,小i機器人在上海舉辦新品發布會,從技術、產品、解決方案、服務體系、生態體系五個方面進行了成果發布,并對外展示了人工智能產業落地能力,計劃2019年進行IPO。
目前,小i機器人全球服務用戶已超過8億。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袁輝表示,小i機器人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用AI為每個人的生活帶來改變”的信念。伴隨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產業發展也面臨全新挑戰。盡管如此,目前整個行業對待人工智能已達成共識。
在本次發布會上,小i機器人公布了8大領域解決方案:智能客服、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辦公、智慧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制造。
行業解決方案是小i機器人基于過去十多年在金融、辦公、醫療等領域積累行業數據并最終實現配套方案落地,讓場景客戶能獲得專門的解決方案體驗。小i機器人創始人、CEO朱頻頻表示,基于自然語言、語音識別、語義交互等專利技術優勢,小i機器人在未來將開放更多平臺能力。
朱頻頻在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布局了多達八個領域,但整個技術架構和理念是幾乎一致的。他將小i機器人此次新品發布概括為:新的混合引擎,新的產品和UI,新的方法論,新的解決方案以及新的企業目標。
小i機器人的AI要解決的不僅是外界信息感知識別的問題,更重要還有機器認知理解和思考的問題。小i機器人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就是讓智能系統掌握專業的領域知識,并擁有自然語言理解能力、知識推理能力、自然語言生成能力,以及持續的自我學習能力。
此次發布的iBot Pro(iBot 10專業版)具有多模型混合引擎、全閉環智能運營平臺、多模態情感和場景交互三大特征,內置了小i多年積累的領域語義庫,可為旅游、金融、電信、政務等多個傳統行業快速開發出具有深度語義交互能力的問答機器人。
在開放生態體系搭建方面,小i機器人在會上公布了“創業孵化、產業基金、合作生態、小i大學”四方面舉措,基于此前的iBot Cloud、iBot Enterprise平臺,以及本次發布的iBot Pro,為更多企業提供AI技術特別是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幫助搭建智能客服服務,針對創業公司提供孵化服務,包括場地、資金、技術扶持和小i大學的培訓等支持。
隨著與政府、電信、銀行等企業合作越來越多,小i機器人在to B路徑上逐漸形成商業閉環,除了為大客戶提供服務外,小i機器人也嘗試覆蓋更多行業與企業,提供更開放的服務。朱頻頻向雷鋒網透露,2017年小i機器人實現2億+營收,超過4000萬利潤,業績主要來自于行業下半年完成大量客戶簽單,行業客戶方面,金融、政府客戶各自占總營收20%左右。
在此次開放戰略中,iBot Cloud將全線免費開放,目的就是服務開發者和中小企業,讓普通行業客戶也能快速上線客服機器人,在技術輸出下做大小i機器人的行業影響力和并獲取行業數據。同時小i機器人將與更多行業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推出解決方案,利用合作方對行業的理解,打造更強有力的解決方案。
此外,在本次發布會上,CCCS客戶聯絡中心標準委員會、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小i機器人分別作為第三方公正機構、采購方以及供應商三方代表共同發布了《客戶聯絡中心智能服務標準體系》。標準體系雖落足于客服領域,卻為正在逐漸商業化的AI產業樹立了一個標桿。
CCCS主席呂克勤稱,AI的商業應用目前仍處在一種摸索的行進過程中,走在前面的企業踩了不少的坑,也走了很多彎路。而那些希望借助AI風口,賺一筆快錢的公司,卻會乘機擾亂市場,行業標準的制定已經到了迫切的地步。
據IT咨詢公司Gartner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和人工智能有關的商業價值總計或達到1.2兆美元,較2017年增加70%。到2022年,人工智能相關商業價值預估將達3.9兆美元。2018年是人工智能技術爆發的一年,增長曲線非常陡峭。
Gartner資深分析師CK Lu認為,教育、制造業、服務業、銷售、市場營銷、政務、城市建設等行業能夠率先從AI中獲得商業收益,但每一個機構在使用AI前都要做好數據和知識準備,并清楚地了解你的供應商為你提供的是解決方案還是僅僅只是一個工具包。
相對于其它應用,智能硬件和智能機器人作為實體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是用于決策和自動化的最佳解決方案,能夠讓企業在用戶體驗、新增營收以及降低成本方面獲益,最終實現提升商業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目標。